欢迎您访问吉林省银行业协会!

金融茶座

金融茶座

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茶座 >金融茶座

农信追梦人——情系“三农”的三代人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本站编辑

1983年5月,刚刚初中毕业的我就有幸走进了东辽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建安信用社,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信人。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我见证了农信社由农行管理到1996年脱钩,再到人民银行管理,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4年成立省级农信社至今,可以说我人生同“农信人”这三个字紧紧连在了一起。

作为农信大家庭一员中即将退休的我,还得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我的父亲、我和儿媳妇,我们三代农信人用不同时代的经历见证70余年来吉林农信创业、创新、发展的不同历程,我们三代农信人星火传递,见证吉林农信的创业、发展和进步。时代的印记里,盛满了我的记忆,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吉林农信作为吉林人民自己的银行,坚守“因农而生、随农而变,为农转型、助农富强”的责任传承,坚持“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在吉林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地方金融的特殊使命。

农信人以“农”为根,以“信”为本,在“三农”广阔的沃野上,尽情的驰骋。从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农村信用社,由开始的步履蹒跚到今天的奋勇攀登,由简陋透风昏暗小屋到今天温暖如春的阔气洋房,由噼啪的算盘拨珠声演进到今天的计算机有节奏的敲击声,由不尽知名的小字号信用社发展壮大为跻身“三农”领域农民信赖企业拥戴百姓赞许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每个历史时期,每个金融改革竞争阶段,无不艰难地考验着农信人,无不奔跑在逐梦的路上。时代造就英雄,时代托起农信梦。

能成为吉林农信人,能适逢具有卓越发展才能的领导,能汲取榜样的力量,践行使命担当,实属幸运,实属事业所系。榜样是看得见的身影,榜样是带领员工奋力发展努力赶超的头雁,这是吉林农信不失时机寻求发展的机遇,在稍纵即逝的竞争路上迈出铿锵步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由优到先的历程变迁,浓墨重彩地书写在吉林农信大发展、快发展的璀璨画卷上。

“人间自有赤子在,一片丹心化碧涛。”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耄耋之年的老父亲已于去年不幸辞世了。七十年前,他风华正茂,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农信。他既是我敬仰的农信奠基人,又是帮我锤炼觉悟的引路人;他既是老一辈农信人风雨无阻、无私奉献的缩影,又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挎包信贷人。他常对我说:“儿啊,时不我待呀,看你们现在工作、学习条件多好啊!老爹跨进信用社时,下乡骑着一台二八自行车,身上背个黄兜兜,装一块玉米馍馍,带上一壶白水,走村串户,坐在农民的炕头上,膝盖上就给农民开个贷款单;张家贷2元下缸酱,李家贷5元抓头猪崽子,可别小瞧这3元、5元钱,可帮了农家的大忙了,解了燃眉之急呀!”心贴心的服务让他们拉着你的手,频频点头感谢。时光荏苒,岁月催征人。父亲翻越一道道山岗,过一条条小溪,落下腿脚风湿的毛病,但他从无怨言,从不说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父亲在农信走过了30余年工作历程。从生产队集体买种子化肥贷款几千元,再到包产到户、多种经营放贷几万元,30多年经他手发放的近千万元贷款,一直到他光荣退休,没给信用社损失一笔贷款,没有一笔呆死账。他总说,凡是我经手办的都是“铁账、铁款、铁算盘”“三铁”就是农信人起家、看家、发家的信条。决不能“外边挣块板,家里丢扇门,白搭了木匠工钱。”农信社是咱们的家,家社情结永远深扎于心,不能有一点点非分之想,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记得临近父亲退休颐养天年的日子时,甲山乡当年一个农户做“贩马”生意贷了三千元钱,多次催款还贷,就硬说没钱赖着不还。父亲说这笔款是我放的,我不给社里清回来这笔款,我寝食难安啊,说啥也不能留下这笔呆死账。于是,父亲又从自家的仓房里推出那台破旧的自行车,像当年放贷一样奔走在乡间小路上,他初一去这个农户家,十五还去这个农户家,拉家常,叙往情,留饭不吃,送礼不要,一门心思坚定不移地清收这笔贷款。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父亲不懈地登门清款,终于感动了贷户,宁可卖掉一匹马,也得把这笔款还上。

父亲的作为,在单位成为了清欠佳话,成为“以社为家”的典范。父亲的行为,父亲的行动,让我信服了,让我折服了,让我由衷地佩服了。他虽然平凡,但也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农信后来人的榜样,他的平凡形象,犹如一株顶天立地的大树,辐射出农信社人的信念和品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作为农信大家庭中的一员,奋斗是永恒的主题。奋斗,不是朝秦暮楚,而是从一而终,不离不弃;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我们在艰苦的奋斗中净化心灵,磨炼意志,坚定追梦信念,徜徉在农信茁壮成长、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四十余年来,我看到了农信人一直向着心中憧憬的目标向前奔跑,带着赤子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为了心中的梦想,不妥协直到变老。

记得,一首《追梦赤子心》的歌,唱出了每一个正在奔赴理想路上的人的心声。我们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也曾说道,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1983年,我也同样选择了农村信用社工作,经过30天的岗前培训就担任出纳员工作。刚上班的生疏,时而有些懵懂与胆怯,面对每天的记账、点钞、计算利息,经手的每一笔钱款、账目,我每天都恐怕出差错,反复核对才能放心。

1985年秋天,我从出纳岗位调整为外勤信贷员。每天上班后,听从领导的安排,若无特殊事情,就背上背包去履行信贷员的职责,下乡收放贷款或吸收存款,下班前风雨无阻地赶回单位报账。有时步行几公里、十几公里,倘若那时有“微信计步”,我也能得到不少的步行锻炼钱。那时的我穿着解放牌的黄胶鞋,用双脚去丈量辖区内的每一笔存贷款,与农民朋友结下了挥之不去的情结。

记得1991年的冬天,大雪频下,腊月二十五这天,我带着一名年轻的同事去到亮甲村收贷款。这家是开粉坊的,一时间粉条积压,资金周转不开,2000元贷款不能让他拖到新年。反复商讨后,这个贷户到他岳父家借来了钱,连本带息,一次收缴到位。

回到单位时,天已大黑了,我的双脚冻得麻木了,脱了鞋之后,用凉水缓了一阵子,才渐渐有了知觉。虽说辛苦,但我总觉得把贷款清收回来了,苦点累点不算啥,没有苦中苦,怎能有甜中甜!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国企改革,金融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局面。一天早会上,领导带领大家学习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极高内涵的铮铮誓言:“只要少数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今天,咱们早已脱离了当年那种艰难困境,但在大变革、大冲击、大转折时期,有些牢骚,不足惧;然而,一批人站出来,挺直脊梁,迎着风浪大担当,就显得尤为可贵了。这是对农信领导班子执业能力的大考,需要领导者勇于担当,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怕碰得头破血流的展业中稳健向前推进。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因为我是一个执着敬业、一丝不苟、刚直不阿、是非曲直的人,关键时刻,十字路口,有踌躇彷徨,有逆流而动,也有勇毅前行。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传世的诗句,今天仍然映照在农信社欣欣向荣的花圃里。

我始终遵循父亲的教诲,遵章守纪,努力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于自己工作的努力,1996年被调到县联社从事党务信息宣传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业务知识领域不断加强学习,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信人的爱岗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尤其在县联社统一法人和票据兑付工作中积极努力工作,被联社授予特殊贡献奖给予通报嘉奖。

喜欢舞文弄墨的我,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在多家报刊、网站上刊登通讯、新闻报道500余篇,连续六年被《辽源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写稿能手,被省联社评为优秀信息员,被中国农村金融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被县联社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殊荣。2007年借调辽源办事处工作,期间还多次被抽调参与省银行业协会、省联社组织的企业文化检查,2012年借调省联社主笔的企业文化警示教育片,在全省农信社播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从参加工作至今,新一代的农信人传承老一辈农信人的“挎包银行精神”,立足本职,服务“三农”,戮力同心,扎实工作,用他们的不懈努力助推了东辽农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前行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履职尽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鲜艳的党旗增辉添彩。

半个多世纪,农信社化茧成蝶,一刻不停地驰骋在改革开放、优化金融发展的快车道上,仍然是农信人只争朝夕的时候了,仍然是农信几十万员工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农信家园的崭新高峰的时候了。

2004年吉林农信组建以来,腾笼换鸟,抢占市场制高点,风雨同舟,展业扩面,探索发展,每一步栉风沐雨,每一步砥砺前行,一路走来,脚下的路在一寸一寸地延伸,农信的开拓之路越走越宽广。

我的儿媳妇用稚嫩的脚步于2013年也踏入了吉林农信大家庭,践行着我们一家三代人的农信情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记得2016年的秋天,在她从事信贷客户经理期间,她们打听到,有一位拖欠贷款的客户在东丰县某工厂上班,主任就雇了一辆面包车,带领她和另一位信贷员,一同前往东丰催要贷款。寻找了一天,最终在一家工厂里找到了那位客户。通过与客户、工厂的负责人坐下来耐心协商,三方约定,工厂每月从该客户的工资里扣下200元用来归还贷款。最终,客户在第二年结清了该笔贷款。

一转眼,儿媳妇从事农信工作也已经12个年头了。从当年懵懂的少年,变成一个业务娴熟的老同志。在这12年里,她从一名普通员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信贷客户经理荣升为团委书记、副主任兼会计到省联社派驻辽源地区的稽核人员,也曾代表辽源地区参加省联社演讲比赛并获得奖项,撰写的新闻稿件也多见报端,曾参加省联社廉政文化论文答辩,还作为企业文化大使多次为培训员工授课。她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各位同仁教育指导帮助的结果。儿媳妇在基层信用社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已经成为她所工作乡镇上最为别人所熟悉的“农信人”,年纪大的客户喊她“小王”,差不多年纪的喊她“王会计”,晚一辈的称呼她“娇姨”。

我们一家三代农信人所从事的农信事业,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只是作为一名工作一线的共产党员,最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做的也都是最普通的工作。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幸福和充实的,父亲、我和儿媳妇用各自不同的时代经历,见证了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农信社的发展,老一辈农信人踱步前行,用脚踏出了一片天地;我们这一代在农信社转型发展时期,成就了那一代人的事业;新一代的弄潮儿赶上了改革发展的机遇期,踏上了勇往直前的快车道。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业道酬精。”农信社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是两者共同造就了农信社成为今天农村金融市场的排头兵和农村经济的助推手。

花甲之年的我已渐渐老去,吉林农信却分外年轻。

坚守农信初心,不负青春韶华。吉林农信以德立家、以勤建家、以俭持家、以人强家、以责担家、以和兴家,吉林农信改革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东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孙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