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吉林省银行业协会!

文明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 >自律服务 >文明服务

田埂上的银行 暖了整座村庄 ——农行长春开发区支行服务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本站编辑

天刚蒙蒙亮,当城市还在酣睡,一辆载着37颗热忱之心的大巴车,已经迎着晨曦,驶离了繁华的长春市区,颠簸在通往范家村的乡间小路上。车窗外,是连片的玉米地,叶子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奔赴。

“老李,设备你再点一遍。”“小王,宣传单和给大爷大妈准备的老花镜带了吗?”出发前,开发区支行的行长还在反复叮嘱。她知道,这次下乡,面对的是一群淳朴的乡亲,他们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对银行、对智能设备,既需要,又有点胆怯。

这次行动的起因,是村委会主任孟繁星一个发愁的电话:“城里社保卡都升级了,我们村好多人还用着老卡。秋收忙,人走不开,老人们腿脚也不便,这事儿成了大家的心病。”

电话这头,农行当即拍板:“别急,我们上门!”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没有气派的网点,村委会大院就是“营业大厅”;没有叫号机,村民们热络的招呼就是顺序。一张吱呀作响的旧八仙桌,擦干净了就成了“贵宾柜台”。工作人员从车上搬下便携设备,当数据线连接上的那一刻,一个现代化的“田埂银行”就在这片泥土地上扎下了根。

“闺女,你再给大姨讲一遍,我这脑子笨。”一位满脸皱纹的大娘,攥着一张崭新的社保卡,对着手机屏幕,眉头拧成了疙瘩。她想绑定医保,却不知从何下手。

“大姨,您别急,我手把手教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银行姑娘小王,搬个小马扎凑到大娘身边,握着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指尖点在屏幕上,“您看,点这里,绿色的这个,然后把您的脸对准这个框框……”

大娘试了几次,总是不成功,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唉,这玩意儿,比使唤锄头可难多了!”

整个大院里充满了这样的声音。有的大叔因为紧张,密码连着输错;有的村民普通话不标准,信息核对需要反复确认。在场的工作人员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极大的耐心。他们把官方的“业务术语”换成了拉家常的“大白话”,把标准流程拆解成一步步的耐心引导。口干了,就拧开瓶盖猛灌一口水;汗水湿透了后背的橙色马甲,也只是在转身的间隙悄悄擦去。

午饭时分,村民们端来了热腾腾的黏豆包和刚煮好的甜玉米,非要塞给他们。员工们笑着婉拒,就着自己带来的凉面包和矿泉水,在墙根下匆匆解决了午餐,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这份质朴的推让之间,是城乡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交融。

2400份信赖,是乡亲们给予的最高荣誉。

“以前总觉得银行门槛高,今天一看,农行的人跟咱自家人一样!”村里的赵大爷办完业务,竖起了大拇指。他盘算着,过去为了这点事,得让儿子请一天假,开车拉自己进城,误工费加油钱,一算都是成本。如今,在家门口就把“心病”解决了,他心里那份踏实和感激,溢于言表。

从清晨到日暮,当最后一位村民心满意足地离开,夕阳已经为整个村庄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37名员工,连续工作了近10个小时,为全村400多位村民办结了业务。这个数字背后,是400个家庭的便利,更是2400份沉甸甸的信赖。

村主任孟繁星看着眼前这群疲惫但精神饱满的年轻人,感动得发了一条朋友圈:“麻将桌上办公,玉米地里开卡,范家村2400位百姓感谢你们把金融服务送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里,给你们点赞!”

归程的路上,车厢里很安静,很多人累得睡着了。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付出的满足感。他们或许错过了陪伴家人的周末,但却收获了整座村庄的笑容与信赖。


 农行长春开发区支行 齐振东